“Logic”的翻译应更准确
2018-01-27 22:48:25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
        “Logic”在汉语中被译为“逻辑”,这个译法只是音译,而不是意译,所以,对中国人来说“Logic”的真实意思是什么,大多数人是不知道的。
        从汉语词典上可知“逻”是动词,“巡察”的意思,“辑”是“聚集材料编书”的意思。但合在一起便成了多种含义:
“①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;
②指思维的规律性;
③指某种理论,观点或说法;
④指一门科学,即逻辑学,旧译名学,也叫论理学。
⑤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总称,是研究思维及其规律的科学,通常指形式逻辑”。
       还有一种“逻各斯”的音译(对希腊文的),原意为言语、思想、理性。
       显然,由于“Logic”被译成“逻辑”,而“逻辑”在中文中又有多种含义,所以,“Logic”的真实意义就难以被中国人民把握,而用“形式逻辑”来解释“逻辑”更是本身就犯了逻辑错误——概念循环,这实在表明翻译人并没有找准“Logic”的意义。
       造成“Logic”翻译不准的原因可能有二个:第一是“Logic”这个外文词本身可能有多种含义;第二是中文语言和中国人的头脑中没有与“Logic”对应的概念。我倾向认为后一个是主要原因。
       什么是“Logic”的真实的、最主要的、最关键的、最有价值的翻译含义呢?我以为是“思维程式”。不是“形式”是“程式”。
       这个翻译定义比现有的多种“定义”要好些。比如,与解释成“论理”比:所谓“论理”不过是“谈话”的说法,是对整个靶面的描述而不是对靶心的描述。因为“论理”这个范畴下有许多的内容,中国人把比喻、想象也是归到“论理”之内的,把生活、生产的种种道理也是归为“理”的,甚至把“天”的自然现象也当作“理”(“存天理”之说可证)。而这些是与“Logic”是没有关系的。
       其实,汉语中的“逻辑”的其它几种用法都是不必要的。如指“思维的规律性”。显然,如果要表达思维规律或思维规律性,那就直接讲“思维规律”或“思维规律性”就可以了。否则,如果一个人说“你的话很有逻辑性”,我们把它解释成“你的话很有思维的规律性”,这就不知道讲的是哪个规律性。如果我们把这句“你的话很有逻辑性”解释为“你的话很有思维程式性”,那就会明确的表示“你的话很有思维的方程和公式性”。这就告诉人们讲话和交流是需要满足思维特定的方程和公式性的。
       至于要表达“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”当然就更不必用“逻辑”了,而应直接用“客观规律性”就可以了。
       如果我们能用“思维程式”来翻译和定义“Logic”,那么,“逻辑”一词在中文中就是不必要的了。因为继续使用这个词,不但不能使大家对其表达的含义一听了然,不能给使用者(特别是大众、小学生)以直接的含义的说明,而且不便于与外国人进行交流。
       其实,用音译来表达某些时期内的书生们的、官员们无法理解、无力创造相应的汉语意译词或不愿意按真实含义翻译的外来词(比如“般若”、“菩萨”、“幽默”、“干部”),这不过是表现了我们民族在某个历史阶段在思想力发展上的不足。这种现象实在是某些中国知识分子爱使用脱离大众的文言文、八股文的文化习惯的一定程度的反映。
      “Logic”的原文在外国人的心中是什么意思?这个问题当然有待大家的进一步说明,而就中国人自己的语言和“科学”看,缺乏“思维程式”、“思维技术”(思想程式、思想技术)范畴,缺乏思想学、思想力科学这一学科却是事实。我们的教育从小学生开始就是一种自然思维的沿续,到了大学也竟然不设思维技术学(或叫思想学),所谓的语法也只从做文章而不是从思维方法的角度去认识,结果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。讲语法而不讲思维程序和公式,重“形式”不重内容(“形式”与“辩证”不能构成对应关系,所以,把“逻辑”、“形式逻辑”和“辩症逻辑”编排在一起,完全是误人子弟)。
     中国人比外国人缺什么?思想力(或思维力)的不发达是所缺之一。而思想(维)力是要有思(维)想技术才能构成的。研究思维技术、研究思想力发展的科学当然应叫思想力学(或思维力学)。由此,把“Logic”译为“思维(想)程式”是必要的。
     “逻辑”这个“巡察+聚集材料编书作文”的怪词应该休息了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2003.12) 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