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技术发展史歌谣
2018-02-21 23:32:15
  • 0
  • 0
  • 1

火巫摩石汤针经,
复方刀角草仲景。
脉肘甲乙雷公炮,
病源太金骨产筒。
铜剖细科惠民局,
口内麻痘梅戾翁。
中西合废初交斗,
泽东呦呦赤脚蒙。


中医技术发展史歌谣解说


第一句:火巫摩石汤针经 ( 远古—周末)

① 火、巫、摩、石——远古时代,火灸、巫术、按摩、砭石是人类第一批医疗技术,各个原始民族都有这个经历。

② 汤、针——以火+水+草而成“汤”,以骨+棍而成“针”是人类第一批人类“入体”医疗技术。入体行为刺激了古人探究“人体内部是怎样的”,多数原始民族也有这个经历。

③ 经——炎黄民族居于内陆大平原(天、地二维而无海,这与天、地、海民族环境不同)、四季分明、季风多多和河流交错之地,故与天象、气候相关的日常认识促使其对“人”和“人体内”的思维结果为阴阳、五行、经络、脏腑、五毒、六淫等生理、病理、医疗理论技术,形成察色按脉问病的人工诊断——“四诊”技术,记录载体为《黄帝内经》和载药物365种,对药性、功能等已有概述的中药学著作《神农本草经》。


第二句:复方刀角草仲景 (秦、汉 前221 - 220年)

①复方——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《五十二病方》已有中药复方配伍和牛角拔脓技术记录。

② 刀——华佗动刀创外伤手术技术。

③ 角——牛角拔脓外治技术。

④ 禽——五禽戏(运动防病技术)。

⑤ 仲景——张仲景(东汉)《伤寒杂病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提出中医临床诊疗基本理论“六经辨证”和“辨证施治”为主的确诊技术和治疗技术。


第三句:脉肘甲乙雷公炮 (三国、魏晋、南北朝 220年 - 581年)

①脉——王叔和(201-280年)《脉经》现存最早中医脉学专着,奠立了脉理与方法的系统化、规范化基础,表现了脉诊技术的成熟。

②肘——葛洪东晋(284~364年)《肘后救卒方》临床第一部急救手册,包括临床常见病、急病,以及相关的治疗记录,表现了中医急救技术初成。

③甲乙——皇甫谧(东汉215-西晋282)《针灸甲乙经》最早期的完整针灸疗法文献。记有大量古医学,建立规范,表现了针灸技术系统化。

④ 雷公炮——雷敩(南朝·刘宋)《雷公炮炙论》第一本药物炮制学专着,为当时制定了药物炮制的规范,代表了中医制药技术系统化。


第四句 病源太金骨产筒 (隋、唐 618 - 907年)

①病源——巢元方(隋605年-616年)《诸病源候论》中国最早的病因证候学记录,共载1739种病证,详细论述了疾病的病因和症状,还包括诊断及预后。体现了病因分析技术的成就。

②太——唐政府624设立“太医署”,成立医学教育机构,开始有分科教授医学。地区性学府亦开始兴办。体现了中医技术研究和教育合作化开始。

③金——孙思邈581-682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千金翼方》中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,包括理论、医方、诊法、治疗、食养及导引等多方面著述。

④骨——蔺道人846《理伤续断秘方》中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,体现了中医骨科技术系统化。

⑤产——昝殷847 - 859《经效产宝》现存第一部妇产科专著,体现了中医妇产科技术系统化。

⑥筒——王焘(670-755年)《外台秘要》记竹罐吸拔法/煮拔筒法。这是中医医疗工具进步的体现。


第五句 铜剖细科惠民局 (宋960 - 1279年)

①铜——王惟一1027受命主持造针灸铜人,为中医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重要发明。著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详述手足三阴三阳经脉,及任、督二脉的循行路线和腧穴。体现了中医针灸经络教育技术的物化进步。

②剖——杨介1102《存真图》较早利用解剖经验,根据实物描绘编成解剖图谱。代表了中医解剖技术进步。

③细科——指中医各个分科技术形成:如太医局已经分为9科。宋慈《洗冤录》创立法医学。李杲1249《脾胃论》为内科脾胃病专著。

④惠民局——宋政府1076设立“太医局”,下设“卖药所”,后改称“医药惠民局”。国家为公共福利而开设药局,体现了政府的中药管理技术进步。

 

第六句 口内麻痘梅戾翁  (明1368 - 1644年) [ 该时期中西交流增加,外来流行病如梅毒成为一大病]

①口——薜己1528《口齿类要》现存早期的中医口齿科专书。体现了中医口腔技术形成。

②内——薜己《内科摘要》中医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。体现了中医内科技术知识系统化。

③麻——沈之问1550《解围元薮》最早的麻风病专书。体现了中医专科技术与时俱进。

④痘——1567年人痘接种法见于记载,广泛流传,并传入欧洲多国。体现了中医技术的大进步。

⑤梅——陈司成1632《霉疮秘录》较早的梅毒专书。体现了中医专科技术进步。

⑥戾——吴有性1642《温疫论》创立“戾气”说,即现代有关细菌或病毒性传染病学说,对传染病的发展有突出贡献。体现了中医技术临近近代化。

⑦翁——李时珍1578《本草纲目》总结了16世纪前中药经验与知识。体现了中草药技术的系统化和面临新变局。


第七句 中西合废初交斗(民国)

①合——1842 中英签订不平等《南京条约》,规定英人可在通商口岸设医馆,西医开始传入,中西医并存局面出现。朱沛文(19世纪中叶)《华洋脏象约纂》将人体结构、脏腑图像与西医生理解剖知识,以图谱相互参照论述。唐宗海1884《中医汇通医书五种》试图汇通中西医学。张锡纯1909-1924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综合性医书,中西医结合理论与实践独到。

②废——1912民国政府汪大燮等卫生官员首次正式提出议案,要求取缔中医学。1914北洋政府主张废止中医,遭到中医界强烈反对。1925民国政府禁止把中医课程列入医学教育规程。1929 余岩等提出《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》,使废中医活动达到高潮并引发全国医药团体联合抵抗,最后决议取消。1931推动中医科学化的“中央国医馆”成立。1936民国政府颁布歧视中医的《中医条例》。

第八句 泽东呦呦赤脚蒙   (中西医技术结合、西检中治、中医科技结合——中医现代化逐渐成为趋势 1950-)

①泽东呦呦——毛泽东医业思想主导时代。1950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召开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,确定“中西医结合方式”的卫生行政方针。1955年中医研究院设立,1956中医学院在成都、上海、北京及广州等成立。同年卫生部办“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(屠呦呦等一代人开始了系统性的中西医结合,后这一代中医人因青蒿素获诺贝尔奖)”。

②赤脚——1968年第三期《红旗》刊载了题为《从“赤脚医生”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》的调查报告。毛主席在文章上批示:“赤脚医生就是好”。1968年9月《人民日报》转载《调查报告》,第一次把立足于农村集体经济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、仍为农业户口的、半医半农的卫生员称为“赤脚医生”。其主要培训初级西医学和基础中医学、草药学,其来源主要有三部分:一是中医世家;二是高中毕业且略懂医术病理;三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。在此背景下,中医在现代中国第一次复兴,中医药大普及,针刺麻醉轰动了美国和世界。世界卫生组织多次邀请中国的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代表到会演说,在第三世界推广中国经验和中国农村卫生模式。到1977年底,全国有85%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,赤脚医生数量达到150多万名。1985年1月《人民日报》发表《不再使用“赤脚医生”名称,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》文,根据2004年1月1日起实行的《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》,乡村医生在相应注册培训考试后,以乡村医生名义开业。

③蒙——文革后中医呈现世医凋零、资本再攻、科技初用、方向待明。1980卫生部制定了“中医、西医、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发展,长期并存”的方案。1985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。1986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成立。1987 世界针灸学联合会在北京成立。2003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北京成立。新世纪网络公知攻击“中医伪科学”。2010年6月和2015年12月习近平在澳大利亚和北京都提到“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,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”。由此,“中医热”在中国现代历史中第二次复兴。

冷思热行

2018.2.21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